《幸福童年的祕密》 |
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 |
|
作者: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譯者:袁海嬰 書系:Psychotherapy 038
定價:300 元
頁數:224 頁
出版日期:2014 年 09 月 11 日
ISBN:9789863570110
|
|
特別推薦:作者之子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專文推薦! 王浩威、李偉文、何素秋、吳佑佑、周仁宇、洪素珍、高淑芬、陸雅青、陳麗如、陳質采、蘇絢慧,真心推薦
|
|
【媒體露出】 Readmoo閱讀最前線|好書秒讀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經典名著 直搗孩子的內心深處,揭開幸福童年的祕密
善解人意、成熟穩重、為父母分憂的「好孩子」人見人愛。但長年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的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卻認為,這樣的早熟背後,很可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暴力,其負面效應將蔓延整個人生,甚至代代相傳。
米勒認為,孩童因需要關愛,所以對父母有意或無意的自私與索求都默默忍受。孩子們壓抑自己的需求與傷痛,並以「美好童年」的幻覺將此劇痛隔絕,以致於終生難以面對真實自己。在米勒眼裡,成功者內心的空虛憂鬱、父母後對孩子的過強控制,還有許多精神疾病、犯罪和意識形態偏執等,都與他們童年的情感壓抑有關。
童年生活的真相,可能是個令人畏懼的祕密。但誠如本書所言,「唯有當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自己真實的情感上……才有可能擺脫憂鬱。」米勒深刻的洞察顛覆傳統,震撼歐美,使本書成了歷久不墜的必讀經典,它讓讀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
即使《幸福童年的祕密》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出版,仍舊非常適用當今現狀。我認為甚至更加適合現代社會,因為今日的我們,面對心理上的嚴重人格障礙更甚以往。 ──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之子)
這是一本樸實無華卻影響深遠的小書。不可思議地,讓許多讀者發現自己被精準且富於同理地描寫,彷彿作者無聲無形地在旁見證了讀者的童年時光,與最深層、隱密的自我。 ──《時尚雜誌》(Vogue)
以罕見而深刻的同情理解與平易筆觸,作者的舉例生動又平實,觸動了我們內心受傷的小孩。 ──《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孩子的記憶中,應該存在著旋轉木馬的優雅與快樂旋律。但有些孩子,生命中清澈的呼喚卻是由怒罵及暴力的畫面交織而成,一幕幕的畫面,一再打擊出他們的眼淚。這是遭受虐待與疏忽的孩子的世界,而此書替他們說出了內心深沈的故事真相。 ──何素秋(家扶基金會執行長)
《幸福童年的祕密》這本書企圖解答的,其實是最單純實際,卻又難解的問題:怎麼樣的童年叫做幸福? ──陳質采(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
不論在診療室或書中,盡是碎裂生命的故事,透過作者的細膩分析,讀者可以見證創傷生命仍有盼望。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這本書,推薦給每個當父母親的人、心輔治療專業人員、兒少社工師……,特別是每一個願意誠實重返童年,探尋生命療癒契機,歸還自己一個完整而健康人生的你。 ──蘇絢慧(知名諮商心理師、作家)
|
|
本書目錄: 【推薦序一】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王浩威 【推薦序二】創傷的生命仍有盼望 洪素珍 【推薦序三】童年──你不敢面對的真相 蘇絢慧 【推薦序四】怎麼樣的童年才叫幸福? 陳質采
【中文版序】愛麗絲•米勒,兒童的辯護者 馬丁•米勒
第一篇 孩童被賦予的戲劇人生 面對童年的真相 貧窮的富有小孩 丟失的情感世界 尋找真實的自我 心理治療師的故事 金頭腦
第二篇 憂鬱與自大:否認自我的兩種形式 小孩被忽略的需求 健康的發展 發展障礙 愛的幻覺 自大是自我欺騙 憂鬱是自大的反面 憂鬱是對自我的否認 治療中的憂鬱階段 信號作用 壓抑重要需求 積壓強烈和隱密的情感 內心的牢獄 憂鬱的社會意義 自戀情結
第三篇 輕蔑的惡性循環 對小孩的羞辱和對弱者的輕蔑 如何面對治療中出現的輕蔑 強迫性的重複行為毀滅了表達自我的能力 反常和強迫重複的行為導是永久的自我輕蔑 赫曼•赫塞童年被視為「邪惡」的「不良行為」 母親在生命早期扮演社會代理人角色 輕蔑者自己的孤獨 擺脫輕蔑•尊重生命
後記:寫於一九九六年新版付梓之前
【附錄一】積極終止對孩童施暴 【附錄二】理解孩童的處境:引自《你不該知道》後記 【附錄三】延伸閱讀 【引用著作說明】 |
|
 |
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