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創意連繫新書分享會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專區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敘事治療三幕劇:結合實務、訓練與研究》

Innovations in Narrative Therapy: connect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research
 
作者:吉姆.度法(Jim Duvall)、 蘿拉.蓓蕊思(Laura Béres)
譯者:黃素菲
書系:Master 048
定價:450 元
頁數:352 頁
出版日期:2016 年 12 月 14 日
ISBN:9789863570790
 
特別推薦:吉兒•佛瑞德門、丁興祥、吳熙琄、金樹人、林美珠、周志建,及眾多敘事治療領域的工作者與學習者
 
2-2-2 評估影響(⋯⋯因為發生了)

  當自我認同的意義有所改變時,我們不得不評估問題和生活經驗的影響力,在這個階段,經由重新回顧和重新詮釋這些寓存於各種不同事件中的經驗,當事人受邀反思生活中的問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
在治療過程中評估這個面向,為的是探索意義的相對性和多元性,經由搭建鷹架,治療師致力於在對話當中釐清意義。格根和凱(Gergen & Kaye, 1992)解釋道:
這裡牽涉的是:相對性意義的重新概念化、接受不確定性、多元意義的創生性、探索、理解到不必堅持一個不變的故事,或尋找一個明確的故事。(p.181)

  這個反思、創生的會談成為重寫故事歷程的關鍵。治療師和來求助者關係的親近和分分秒秒的合作,在這個階段益加重要,在進行反思練習時,當事人持續與侷限他們的問題保持距離,同時越來越朝向增加處理生活能力的方向。

  這個反思的行動讓當事人能夠從不同的觀點,評估他們與問題事件的關係,多元性觀點具有解放侷限信念的效果,它強調信念並不是不變的真理,而是可以適時改變的,「對於那些採納這個觀點的人而言,這個立場提供了靈活融入無限的、開放的生活意義的期盼。」(Gergen & Kaye, 1992,183)


反思的練習

現在,當成練習範例,花一點時間體驗這個簡單的練習,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S,假想這個S 是你的生命地圖,在S 底端寫下「出生」,頂端寫下「現在」,接下來,試著做某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去做做看。從S 的底端開始,依時間順序列出你生命中四件最重要的事件,在每件事情上寫下一個句子或幾個字,或描述一下你從中學到什麼。
現在,反思這些事件,它們都具有相同重量嗎?還是某些事情佔了上風,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它們都是正面的、負面的、兩者兼具?你從哪些事件學習最多:正面的、負面的,或是兩者之間?
現在,再試試,除了這四件事情之外,再挑出一件你有非常強烈情緒的事情,這件事情如何影響你的信念和你看世界的方式?想一下下列的問題:

◎這些信念是來自這個事件的影響嗎?還影響到你現在的生活嗎?
◎假如你可以重新回顧和重新思考這個事件中的經驗,那些在當時可能被忽視或被貶抑到陰影中的經驗,除了當初的反應,你可以重新找到不同的經驗嗎?
◎你會想保有最初的詮釋、假設和信念,或是你可能重新回顧這個事件,重新詮釋它,把它們改變成為更適合你現在的生活?
◎事件本身和所賦予事件的意義是否有所不同,假如你是:
 •年輕二十歲或年長二十歲來看這件事?
 •從另一個文化來看這件事?
 •從不同性別看這件事?
◎當你回想這個事件,是否有一些遺忘的經驗重新出現在回憶中?假如是這樣,這些經驗是否提供另類意義,而造成不一樣的自我認同結果?

  這些對經驗的反思歷程,能與問題逐漸產生距離,也因此使經驗相對化(Gergen & Kaye, 1992),而把人與問題的關係放在適當位置。這些轉化的對話邀請當事人去思考,如果他們抱持不同的假設,有可能採取哪些不同的行動,有哪些能力、承諾和喜好,會跟之前隱藏未見的經驗相關,而變得更加明顯,讓它們蠢蠢欲動?

治療師(反思提問):山姆,讓我問你另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那個先前你提到三十六歲的成年人,回顧你的人生,現在的你是十五歲,三十六歲的你會給十五歲的你怎樣的忠告,讓你的生活從「惹惱人」和「討人厭」解放出來?關於你和玲達的關係,你想你會給自己什麼忠告?
山 姆: 哇!好問題,雖然是有點困難的問題。(凝視旁邊思考答案)嗯嗯,我想三十六歲的我會告訴我要學著更有耐心更專心,有點像空手道小子的老師跟他說要有耐心、要思考,當事情有點難搞的時候,他們就去釣魚,就不會跟我一樣總是一觸即發又心浮氣躁的。我想三十六歲的自己也會跟我說要對大姐好一點,她是對的,我一直都不夠成熟,我不希望人家覺得我不成熟,我不喜歡現在橫阻在我們之間的情況,我喜歡跟玲達一起做些事情,像以前一樣一起玩笑。

  所有這些,是否意味著當事人經常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的信念和環繞周圍的世界,既然都是真的,所以無法改變?或是,他們能夠退一步,反思他們的經驗和生活中的事件,重新評估、重新詮釋、重新思考,變得更精密地符合現在的生活?誠如福克和戈德納(Fook & Gardner)所言:「在這種觀點下,反思取向企圖聚焦在整體經驗,而且涉及許多特點:認知元素、情感元素、從不同觀點的意義和詮釋。」(2007, p.25)反思取向檢視位居重要事件中的多元經驗,而不是強調事件的主流面向。

  文化、信念、故事和自我認同,都是從詮釋事件裡的經驗形成的,我們所擁有的理解,或是我們賦予事件的意義,都會受到環繞周圍的文化脈絡所侷限;同樣的,事情越重要就越可能強烈地塑造我們的自我認同與周遭世界的信念,也就強化了我們將這些信念信以為真,或視為真理;然而,這些過去事件都可以重新回顧和重新詮釋,使其更加適合當前的生活。

  當我們和當事人一起反思他們的經驗時,觀照我們如何運用自己和在治療會談細節的影響力,變得越來越重要。福克和戈德納說:「我們負責解釋、選擇、優先考慮、有些看見有些沒看見,以特定方式運用知識,處理大量我們自己的、社會的、歷史情境的事情。」(2007, p.28)。當我們參與反思,透明度變成極有價值的運作原則,有助於讓別人了解我們觀點的來龍去脈與背景。我們不僅在行動中反思,而且是帶著反思行動,讓我們的觀點一目了然。

  當我們探討治療和訓練的平行效果時,反思實務會在我們的訓練和研究計畫中整合到每一次治療會談中,學生治療者經常被鼓勵對他們的實務工作進行反思,強調透明度和持續的技巧發展。
反思性對治療師和來求助者具有雙重的價值,提供一個反思的、實務基礎的歷程,治療師能夠藉此延伸他們的知識和技巧,拓展理論取向的界限(Bird, 2006)。對於來尋求協助的家庭成員,他們的理解和喜好會受到認可和重視,使他們能夠延伸其學習,並朝向比較喜歡的行動。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