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01-06/02 釋道興【缽動身心:手工大銅缽聲音共振鬆開筋膜與心理呼應法】兩日工作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

《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

《不尋常的治療: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策略療法》

《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

《催眠治療實務手冊》

《存在催眠治療》

《催眠引導:讓改變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

The Induction of Hypnosis: An Ericksonian Elicitation Approach
 
作者: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 PhD
譯者:洪偉凱、黃天豪
書系:Psychotherapy 061
定價:480 元
頁數:304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10 月 19 日
ISBN:9789863572541
 
特別推薦:李維倫、呂凱文、張忠勛、張義平、趙家琛、蔡東杰•專業推薦
 
∣第 七 章∣ 傳統催眠模式:簡介

破除迷思
  在瞭解個案求助的問題後,傳統催眠師會試圖破除對治療有影響的迷思。首先,傳統催眠師會詢問一些一般性的問題,以瞭解個案的偏見有哪些,譬如,「你對催眠知道些什麼?」「你體驗過催眠嗎?如果有試過,那感覺像什麼?」「你有看過其他人被催眠嗎?如果有,看起來如何?」
  透過認出這些迷思和提供正確訊息,傳統催眠師會建立比較切合實際的期望。但是,艾瑞克森學派的催眠師,有時會運用個案的迷思來達成治療目的。
在史皮格爾(1978)的書中,就列出十種常見的催眠迷思:(一)催眠就是睡覺;(二)催眠是由催眠師施加在個案身上;(三)只有軟弱或是生病的人才能被催眠;(四)催眠只有在醫生決定使用時才會發生;(五)症狀移除代表一個新的症狀產生;(六)催眠是危險的;(七)催眠就是治療;(八)催眠師必須是有魅力的、獨特的、奇特的;(九)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催眠;(十)催眠僅是一種膚淺的心理現象。
  從史皮格爾(1978)的整理來看,加上克洛格(1977)和雅普克(Yapko, 1984)的觀察,我列出十六項個案對於催眠的迷思。這些迷思包括了對於自我控制不切實際的強化功能,或是失去自我控制。從傳統催眠角度來看,去除催眠迷思意思是清楚告訴個案,催眠是自我控制的增強(通常意思是增強對無意識〔unconscious〕的控制,例如運用催眠來改變皮膚表層的血液流動)。然而,儘管催眠師去除對於不切實際的自我控制迷思,在傳統催眠裡,想辦法解除個案意識控制仍是一個重要原則。
  以下是治療師常遇到的催眠迷思。

(一)催眠師可以強迫個案去做個案不願意做的事
  多數專家都認為我們無法強迫個案去做違背個案意願的事情,我們無法強迫個案違背社會道德規範(Conn, 1982)。催眠師無法主宰個案或強加催眠師個人想要的種種在個案身上。個案的理性批判能力與社交判斷能力,並不會受到催眠的影響。
  個案通常會擔心他們會在催眠裡被放置在一個丟臉或尷尬的處境。很不幸地,正是在舞台催眠秀裡,催眠師都會叫人做一些奇怪或詭異的行為。舞台催眠的效果通常是透過情境所誘發的行為,而不是直接的催眠結果。
  研究服從行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Milgram, 1936)所做的心理研究發現,人們會在權威下被引發出反社會行為。不正常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甚至不需要催眠就會自然被誘發。艾瑞克森醫師在1939/2010 年的研究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催眠其實是反社會行為的阻礙。

(二)個案可能會在催眠中迷失,而且無法清醒過來
  不瞭解催眠的個案,可能會相信他們無法從催眠中甦醒過來。如果個案有這樣的迷思,催眠師在催眠之前可以先討論並處理這議題。
  會覺得自己無法從催眠中清醒過來的想法,其實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在1960 到1970 年之間,報章雜誌出現一系列關於被催眠的人無法從催眠中甦醒的報導。為了破解這個迷思,專業催眠學會在1970 年代舉辦研討會議,研究「緊急應變技巧」,幫助人們從催眠中清醒(參見Kleinhauz, 1982)。儘管,現在我們幾乎不會看到無法從催眠中清醒的例子,只要有一個無法清醒的案例出現在媒體上,就會產生連鎖反應,造成更多無法從催眠清醒的案例,這樣專業催眠學會又要召開緊急會議,研討新的「緊急應變技巧」。
  拒絕從催眠狀態中清醒過來的情況,通常是催眠師無法提供個案所需要的催眠所造成的。拒絕清醒可以說是一種消極阻抗。譬如,這可能是因為一個強勢主導的催眠師忽視個案的需求,或是不看重個案自身無意識力量,而造成這種阻抗。也可能是,催眠師在不適當的時機喚醒個案而造成阻抗,因此個案透過繼續待在催眠狀態裡來表達對催眠師的不滿和抗議。我們要記得,是個案自己創造催眠狀態,以及個案自己選擇結束催眠,而不是催眠師的所做所為。催眠師僅僅是提供暗示。

(三)人們在催眠過程中會睡著卅進入無意識
  許多人相信除非她們全然進入無意識或是在催眠中全然失憶,不然他們就沒有被催眠。例如個案可能會突然醒來並且說:「你說的每句話我都有聽到,所以我沒有被催眠。」
  實際上,全然知道自己失憶的情況很少見。對個案來說,記得催眠體驗比忘記這個體驗更重要。大多數情況,催眠師會運用技巧讓催眠暗示更容易被記住。史皮格爾(Spiegel & Spiegel, 1978)指出催眠更多是強化聚、焦覺察,而不是失去覺察。

(四)催眠是一種「萬靈丹」
  接續上一個迷思,有時個案想做催眠,是因為他們需要用「催眠萬靈丹」來解決問題。他們把催眠用來解決所有問題,就像是隨時吃一顆阿斯匹林用來減緩頭痛一般。當催眠發揮到極致時,可以讓個案活化能量、啟動資源,一起參與在治療過程中。此時,個案並不是在催眠過程裡被動接受指令。然而,有些人會希想要被動地「失控」,希望催眠就像是動手術,被麻醉,然後不知不覺中手術(催眠)就完成了。帶著這種想法的個案,往往不想自己做任何努力,改變就有限。此時,催眠變成僅僅是一種休息,因為個案拒絕參與在這個手術(催眠)的過程裡。

(五)在催眠裡你無法說謊
  人們通常相信催眠可以作為吐真藥或是像測謊機一樣。艾瑞克森醫師在文獻裡(1939/2010)提到人們可以在催眠狀態裡說謊,就像在清醒狀態一樣。事實上,艾瑞克森醫師還發現,被催眠的人可以更有效率地說謊,因為肌肉的放鬆,減緩活動,會使謊言偵測更加困難。
  有時這些迷思反而對催眠師有幫助。有一次有個非常沮喪的個案把她的丈夫拽進我辦公室,生氣地大喊:「他有外遇。我帶他去做測謊測試,但是結果很模糊,因為他有吃藥。我要你催眠他,讓他說實話。」
  我把這對夫妻分開,讓太太在等候區待著,把先生帶進我辦公室。先生馬上就說實話—他確實有外遇。我不需要做催眠,他就告訴我實話,因為他相信催眠會讓他說實話。

(六)只有那些容易被暗示或是容易被騙的人才會被催眠
  最早期的學者把催眠狀態描述成一種強化暗示的狀態(Bernheim, 1889)。艾瑞克森醫師則認為,進入催眠狀態不代表個案會全然接受指令(Erickson, Rossi & Rossi, 1976, p.312)。容易被騙這件事跟催眠沒有關係,在催眠狀態裡,人們還是會有他們的理智判斷能力—他們不會變成自動化機器人。
  再次強調,服從權威是一種人類常見行為。然而,服從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不見得是催眠的一部分。人們更常出現的是心理上的靜止而不是屈服。催眠師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產生足夠的力道來影響與改變個案。儘管催眠師給出正向暗示,但是個案的舊習慣模式仍然可能抵銷了權威的影響和暗示。

(七)催眠會讓心靈變軟弱
  有些個案擔心如果他們被催眠了,他們的心智就會變得軟弱,並且更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相反地,催眠不但不會減弱心智,催眠可以強化個人特質,發展靈活彈性以及更多想像力。(參見Gilligan, 1987)

(八)精神病患不應該也無法被催眠
  催眠可以有效地應用在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異常診斷及統計手冊》中的任何一個診斷群組中。催眠治療應用也沒有對於任何特定診斷的病人有所限制(例如:異常人格、習慣問題、適應障礙或憂鬱)。
  標準催眠評量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思覺失調病患和正常人的可被催眠性幾乎沒有差異(Pettinati, 1982)。慢性思覺失調病患在標準催眠評量的表現就沒有一般人好。然而,慢性思覺失調病患通常與人疏遠,不容易受到人際互動關係的影響。有些心理衛生專家相信催眠會使思覺失調患者或是邊緣性人格患者加重病情,這都不是事實。催眠,以及催眠所衍生的技巧,都曾經成功地應用在精神病患身上(Zeig, 1974 ; Dolan, 1985; Scagnelli, 1977, 1980; Young Don Pyun, 2013)。
  我遇過一些案例,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把不當使用的催眠加入到他們的幻想系統裡。例如一個個案宣稱以前的醫師催眠她,並且把「壞的想法」放進她腦子裡。後來,這變成一個去不掉的想法,個案要求一個「反向催眠」來反轉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假設這可能是個案對於之前的治療師有負面的感受,她一直掛念在心頭,而用一種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感受。如果遇到這種類似情況,就提醒了治療師,在面對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時,使用各種技巧都應該更加謹慎小心。

(九)催眠可能挖出一些個案無法接受的祕密
  有時候,個案會相信如果他們進入催眠裡,一個深沉黑暗的祕密會浮現,並且產生有害效果。在非常少見的情況中,催眠可能會喚起被壓抑的記憶,甚至帶出多重人格(Erickson & Erickson, 1980; Greenleaf & McCartney, 2000)。縱使有些超出預期的事物浮現,只要治療師有足夠能力處理,就不會造成傷害。除了催眠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治療方法也會帶出壓抑回憶。完形技巧,甚至躺在精神分析師的治療躺椅上,都會產生類似效果。


(未完待續)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