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6/25- 07/30 黃天豪【艾瑞克森取向催眠治療】六週導讀講座*實體+線上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心智化:依附關係.情感調節.自我發展》

《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與嬰幼兒的心理治療實錄》

《給媽媽的貼心書︰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心智化兒童治療:與兒童及家長工作的實戰手冊》

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for Children: A Time-Limited Approach
 
作者:尼克.米奇利(Nick Midgley)、卡琳.恩辛克(Karin Ensink)、卡琳.林德奎斯特(Karin Lindqvist)、諾卡.馬爾柏格(Norka Malberg)、妮可.穆勒(Nicole Muller)
譯者:楊舒涵、李冠瑩、黃彥勳、黃淑萍  審閱:謝佳芳
書系:Psychotherapy 073
定價:620 元
頁數:352 頁
出版日期:2024 年 01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3609
 
 
前言

彼得.馮納吉(Peter Fonagy)

當某種治療方式已能延伸運用到對於兒童的治療時,如果我們宣稱這種治療已趨於成熟完整,這樣的說法雖然有點微妙,但也顯示出以心智化為基礎的治療(MBT)已成為一種治療方式,可以穩固且嚴謹地運用在個別兒童的心理治療當中。

在這方面來說,MBT並非先例。像是佛洛伊德的案例「小漢斯」(Little Hans),代表了他在創立精神分析二十年後思想上的成熟;行為主義學派也有他們的代表案例「小艾爾伯特」(Little Albert);近年來,基於亞隆.貝克(Aaron Beck)這15到20年來的發現,認知行為療法也漸漸延伸到與兒童的治療工作中。

我自己當然很高興看到這麼才華洋溢的團隊選擇用MBT為架構來建構出這樣的治療取向,做為兒童臨床工作者,他們將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與我原先運用及實踐於人格障礙的治療方式(MBT-PD)進行了大幅的修改,信心十足地將MBT的治療工作延伸到兒童與青少年的身上。原先針對人格障礙的治療取向發展出來的一些準則(Bateman & Fonagy, 2016)竟然能用在以兒童為焦點的治療實務當中,且對其有幫助,確實十分振奮人心。這兩者的治療技巧有些相似(p.vii),有些卻又不太一樣;在MBT-PD中,推薦的治療師立場以鼓勵心智化為主,與兒童工作中的建議指南是相似的。有鑑於MBT-PD起源自對於心智化發展的研究,針對兒童且以心智化為基礎的MBT(MBT-C)也是一種發展性的介入,所以兩者間的相似並不令人意外。但兩者間的差異在於,它們想要達到的發展目標不一致:MBT-PD會試著解放早已發展出來卻可能被抑制或偏離常軌的心智化能力;相對而言,MBT-C則是把目標放在促進發展歷程,好讓成長所需的環境條件達到最佳的狀況。

關於治療目標上的區別,必須強調實作上一項很重要的差異,因為它指出了與成人工作的MBT技巧庫的一個關鍵差距,即MBT-C無可避免地會牽涉到與家長的合作——在這樣的脈絡下,就算是基本的心理衛教也隱含著治療性,就某種意義上來說,當照顧者對特定的孩子在心智化上有所壓抑或扭曲時,MBT-C能協助照顧者從當中解放出來。支撐這兩種取向的辯證式自我發展模式很清楚地顯示出,當家長能把孩子當成有意識的主體時,就能增進孩子的心智化發展(Fonagy, Gergely, & Target, 2007)。而我也在想,如果在成人的治療中,我們能與工作對象的重要他人有著有效的關係,讓他們也能夠支持案主的心智化恢復平衡時,治療或許會更加有效。

在這本完整的指南中提到,MBT-C取向的核心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理解」——運用思考與感受來設想行動原因——的能力,這個能力十分仰賴於家庭與社會環境給予的支持,如果想要持續地發展並維持這種狀態,這樣的支持非常重要。治療師無疑是兒童的夥伴,能在治療歷程中支援孩子的心智化,幫助他們經驗到心智化在人際關係與自我認知上的價值。當治療師不在場時,這些還無法藉由同儕與成人的幫助來維持沉思狀態的兒童會很難保住發展上的成就。米奇利與其同事在這本指南中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就是栩栩如生地描繪出這樣的辯證式歷程。

不過為何心智化如此重要呢?在本書中,作者們精闢地描述了心智化到底是什麼,以及它是如何發展的。做為發展學家,他們描繪出令人喜聞樂見且豐富多元的圖像,說明兒童的心智會如何逐漸敏感於周遭他人的內在世界,特別是在生命的前十年當中。從最初直覺且簡單(卻又深刻)的感受,到能對自己的想法與感覺有更豐富的覺察,並能加以反思,以強化他們與成人及同儕的人際互動,如此一來,便能逐漸創造出一種情境,讓孩子能學習到與人際世界有關的事情,與自己在當中所處的位置。

當然,許多人際經驗往往伴隨著痛苦。特別是那些與拒絕、拋棄、攻擊及迫害有關的經驗,通常很難加以心智化,也可能會對孩子造成難以承受的痛苦,像是當孩子面對他們深愛但卻會虐待他們的照顧者、他們很崇拜但卻很殘忍的同儕時,若是要冒著受傷的風險領會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見解和意圖,沉思他們的心智狀態還真是沒什麼好處。如果這段旅途勢必是痛苦的,那當然不會想要繼續下去;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先天的弱勢或曾遭受過人際的剝奪,而選擇不踏上這段旅途,去探索照顧者的心智或過於關注朋友行為背後的想法與感覺。然而,以上的人際情境卻都很重要,因為孩子本該藉由這些情境來達成運用心智狀態的語言去理解他人,並奠定自我理解的基礎。因此治療師需要引發孩子對於心智狀態的好奇心與興奮感,鼓勵孩子克服猶豫,好好探索互為主體的經驗。

再來,當我們看到MBT-C對於兒童治療的框架,就會發現兒童心理治療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它僅僅只是反映了自然的發展過程,就很類似於個人在學習母語時的經驗:演化已給了我們完整的生物工具箱,呈現了一個適當的語言環境,好讓我們可以習得母語。有些孩子由於被剝奪了適當的刺激,很難達到完整的語言潛能。心智化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對於孩子的主體性(agentiveness)不感興趣,就無法觸發特定的基本生理歷程。也許孩子會把這種欠缺興趣的情況當成一種演化而形成的信號,覺得在這個已經充滿難題得應付的真實世界裡,發展出自己的主體性不會是最優先的考量。

心智化是發展性的能力當中最為人性化的部分,而MBT-C最適用的對象就是那些想學習與精熟這個能力,然而卻因這個新興能力所帶來的挑戰所妨害,而不得不中止探索的孩子:他們只能以「半生不熟」的方式來理解人類的動機,而沒有足夠的鎧甲來承受某些動機底下最極端的威脅性。這樣的脆弱可能來自於先天生理,再加上缺乏足夠的資源(例如情感調節)來保護自己,使得孩子很難發現周遭的惡意與敵意。然而,他們情緒性的回應也損害了理解的能力,使他們更容易誤解他人的意圖與信念。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歸咎於先天生理或人際情境;心智化的失敗也可以說是一種「身心」(mind in body)上的失敗。

對某些心理治療師來說,MBT-C顯然特別有助於打斷家長自責的惡性循環。心智化的互為主體性本質——我們可以從他人對我們的想法與感受中看到自身的心智——意味著親子雙方其實彼此都有責任。如果孩子在家長面前隱藏了自己的心智(不管是由於生理或是經驗上的理由),家長自然無法對孩子有良好的心智化,但這樣的狀況當然不是家長的錯;不過如果是家長對於孩子的理解有限,也會讓孩子處於不利當中,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被家長理解,因而無法學習到有關自己的事情。孩子會花上很大的心力來確認所處環境的品質,而當家長傾向在孩子面前隱藏他們的心智,「既難以相處」(difficult)又「無法被孩子獲得」(unavailable) 時,為了避免非心智化關係的惡性循環,雙方可能都需要治療師的幫助與支持。孩子必須讓他們的心智變得是可被獲得的(available);而家長也需要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並對他們的心智感興趣,好讓孩子可以內化家長對於他們心智的了解,並運用這些了解發展出一定的自給自足(self-sustaining)能力。

儘管關係會相互影響,但親子兩方並非對等的。家長在關係中扮演的是「教導」孩子的角色。親職的功能之一在於為孩子建立起一種終身的人際學習。雖然有些學習(但並不多)確實是發生在學校之內,但我們在此指的不是在學校內的學習。在我們的人際環境中,我們經常得學習如何處理那些體現在文化中的知識,而這些知識與我們自己、我們的關係以及我們對此的期待有關。這樣的學習是選擇性的,因為並非每個人都值得我們信任。但是,我們要怎樣知道誰才是我們可以與之學習的人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相信,心智化的重要性就在於此,它可以讓我們辨認出誰是對我們的心智感興趣的人(Fonagy, Luyten, & Allison, 2015)。那些會回應我們的人——不只回應我們的行為,同時也回應我們的想法與感受——可能就是我們可以信任的人。而我們最好也對那些會忽略我們或是誤解我們心智的人保持警戒。

不良的心智化會使個體很難區分出誰是可以信任的人,誰又是不可以信任的人,它也會損害人際學習的歷程。這或許是將MBT運用到兒童身上一個最重要且合理的原因:孩子們需要學習的事情是如此之多,但當孩子無法信任知識來源,而使這樣的學習被嚴重的心智化困難妨害時,以心智化為基礎的治療就能發揮極大的幫助,也是治療師可以提供的重要事物。這可以幫助孩子使用他們先前試著融入所處的社會時,就已經從老師(或者其他成人)那裡學會的知識寶庫。所以,雖然這本MBT-C指南關注的是如何治療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但同時也兼具提升孩子心智化品質的任務,好協助所有孩子能更適應這個高度複雜的世界。

本書是一本淺顯易懂的鉅作。MBT-C是一個重要的指南,也是一種結合心理治療與次級預防的治療取向。就算是其他治療取向的兒童工作也能從MBT-C中獲益,對於任何臨床工作者的實務資源而言,一定都會是相當具有價值的輔助工具。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