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 |
Large-Group Psychology: Racism, Societal Divisions, Narcissistic Leaders and Who We Are Now |
|
作者:沃米克.沃爾肯 譯者:成顥、魏冉 書系:Psychotherapy 059
定價:440 元
頁數:224 頁
出版日期:2021 年 12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282
|
|
|
|
★賀!!本書榮獲美國精神分析發展聯盟(NAAP)2021年Gradiva® Award 最佳圖書獎肯定
【媒體露出】 關鍵評論網|透過「玻璃泡泡」、「蘋果餡隱喻」,我們看見什麼樣的希特勒? udn聯合新聞網|王浩威/在衝突、分裂的群體中,受傷了該如何療癒──讀《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 人間福報|【其來有自】 認同與偏見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新書分享會:未被療癒的心理創傷,就像幽靈一樣如影隨形
受傷的社會、對立的族群, 可以用心理治療 來撫平彼此胸中的仇恨嗎?
大團體心理學不是治療一個人,而是治療一群人—— 在戰場、議場、衝突現場中,調停敵對雙方,修復集體創傷
1977年,埃及總統沙達特訪問以色列,說:「以阿之間有一道『心牆』,是這堵牆造成了以阿之間70%的問題。」 到了21世紀,人類依舊沒有得到和平。仇恨瀰漫全球,大國對抗、區域衝突、恐怖攻擊、種族主義頻繁上演,我們對於「他者」的偏見心牆,似乎來到了史上高點。 外交斡旋手段已經捉襟見肘,到底人類應如何獲致和平?
由精神分析師沃爾肯所領導的國際對話倡議組織,另闢蹊徑以心理專業突圍,為日益激化的族群衝突打開一扇對話的門窗,讓他得到五次諾貝爾獎提名。 沃爾肯出身種族衝突不斷的賽普勒斯,因此立志運用心理專業從事國際和平工作。沃爾肯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出發,輔以實務經驗,發展出「大團體心理學」。 在本書中,沃爾肯借鑑精神分析的技巧,對大團體中意識和無意識的、今昔共同的歷史 / 心理體驗進行概念化,深化對社會—政治—宗教事件、領導者—追隨者關係的理解。 沃爾肯描述孩童如何繼承大團體的「心理DNA」、大團體的各種特徵和運作原則、成年人如何發展出第二種大團體身分、為何偏激的邪教或激進主義能吸引人們的認同。他提出「樹模型」的工作方法,制定明確的大團體諮詢架構。 透過本書,讀者可對種族主義、獨裁政權、國際難民、民粹政治領袖、假消息、恐怖攻擊、後疫情時代的變局等有進一步省思;敵對團體之間的和解,也因此見到了曙光。 以心理學的視角來研究當前世界事務,是我們時代的當務之急。
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保有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將制定包含深度心理學考量的新策略,以馴服全世界所有破壞性的大團體行為。在我年事已高的此時,我很清楚,我永遠看不到真正實現的那一天。政府和其他大小團體的領導人和統治者,將繼續製造或購買更多的子彈和炸彈……所謂大團體行為中的「惡行」將永遠結束,其實是一種錯覺。然而,即使是現在,我也樂觀地認為,在一些特定的小型國際衝突中,我們越是探究「惡行」背後的心理,就越有希望在沒有子彈和炸彈的情況下解決它們。——沃爾肯(本書作者)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 王增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周仁宇|人類學博士、兒童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 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促進轉型委員會兼任委員、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政治暴力創傷與療癒工作小組召集人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
本書目錄: 【推薦序】為什麼我們的政治需要深度的心理學? / 王浩威 【中文版序】 【關於作者】 【關於本書】 第一章 研究大團體心理學的個人動機 第二章 大團體心理學 第三章 成年期所形成的大團體認同 第四章 決策心理學和領導者-追隨者的政治關係 第五章 政治宣傳 第六章 運用樹模型和大團體諮詢 第七章 謝里醫院:對種族主義的個人觀察 第八章 如今的我們又是誰 第九章 那些誇張自戀的人們 【後記】 【附錄一】補遺:新冠肺炎、精神分析以及大團體心理學 【附錄二】訪談: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保有希望 |
|
 |
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