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工坊 2024/03/07-2025/01/16 沈志中【拉岡學派精神分析】系列講座*zoom授課
書籍 作者 成長學苑課程 活動訊息 購書網 訂閱電子報 關於我們 回首頁
書系
成長學苑
 
電子書有聲書
教室租借
書序:
 
書摘:
 
延伸閱讀:
《生命的禮物:給心理治療師的85則備忘錄》

《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

《靈性的呼喚:十位心理治療師的追尋之路》

《受傷的醫者:心理治療開拓者的生命故事》

《生命轉化的技藝學》

《懂得的陪伴:一位資深心理師的心法傳承》

The Power of Understanding and Being: a Mindset from a Senior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作者:曹中瑋
書系:Master 082
定價:480 元
頁數:384 頁
出版日期:2022 年 08 月 18 日
ISBN:9789863572466
 
特別推薦:王浩威、呂旭亞、金樹人、周慕姿、楊蓓、謝文宜、蘇益賢──感動推薦
 
【2-7】所有的個人經歷都可能是雙面刃

人生所有的經驗,不論美好或痛楚,都能豐富我們生命的厚度,心理師若擁有厚實的人生經驗,的確有助於工作的進行與效能,但同時,卻也容易造成理解他人的限制。

「我沒結婚、沒生養小孩,不適合處理婚姻或教養議題的個案吧!」一些心理師會擔心自己尚未體驗過當事人所困擾的人生角色,這也許有些道理。沒有親身體會過的事情,要去理解確實難免有隔著一層的感覺,也會減低我們敏察和「接觸」個案的能力。

但我總是自勉,我不可能經歷過所有的角色或生命挑戰,才能當好一位心理師。我只能透過廣泛關心社會各種議題,學習各種心理相關的知識理論,欣賞經典文學創作和小說、電影,試著認識、揣摩生命中的各式難以承受的遭逢。我特別愛看電影,年輕時幾乎一週一部。任教後,更要求學生看電影並討論劇中角色的心路歷程。對社會新聞、各類書籍了解和閱讀後,也試著分析「情節」(感謝師專求學時,小說創作那門課的老師教得好,學到不少解析小說的方法)、書寫心得。這些愛好對我幫助實在很大,讓我能比較接近人生境遇和我不同的個案的內在心境。

經驗有時反而成為限制

相對的,很多心理師認為和當事人有相類似的生活經歷,勢必容易和對方產生共鳴,更能理解他們的狀態。

「我和個案同樣經歷過被劈腿而失戀,很能體會他的感受。」

「我也是家中的老大,和個案的經歷相近,我很懂得這種壓力和痛苦。」

其實不見得!

很多時候,這些相似的「經驗」反而會成為理解對方的限制。心理師個人的經歷對於諮商工作的影響,並非那麼單純。

東吳大學的黃君玉心理師在一次督導後寫下的心得,非常清楚地說道:

我原本以為我跟當事人有類似的經驗,可以協助我更了解當事人,可是有了這次經驗,我才發覺那也可能是一種陷阱與限制,那個陷阱會讓我以為我已經了解了,就不會再進一步的澄清與確認;然後,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況往當事人身上套,那我就停在自己身上而不是當事人身上,減少了了解眼前這當事人──另一個獨立個體的機會,也沒能幫助他更認識他自己。

很多時候,在個案描述自己的經歷後,心理師覺得「我也是呢!我懂!」以致對必須知道的一些細節內容,容易想當然爾地沒再進一步探問。

再者,以「我心」去類比「他心」的這種「將心比心」式的同理,可不是好的同理。人心大不相同,實在難以用自己的心情真正體會到對方的情緒,因為那是主觀的理解,是以自己的情緒經驗為主軸而出發的。當經歷的狀況相似性愈高,同理能愈貼近,這可能沒錯,但這也會讓心理師自以為很能理解對方的心,卻忽略很多情緒細微的差異。這其實是人的一種限制,不得不慎。

尤其,有時候個人的「經驗」還帶著未處理的情緒,尚未「放下」或根本還是現在進行式,例如還在失戀的痛楚中,夜深人靜時還會思念,覺得難過和自怨自艾,或對對方的離去感到不甘心和憤怒……,此時,面對相類似議題的個案,自然覺得他和你會有同樣的感受,但實質上當然不可能完全相同。

甚且,心理師自己的痛楚情緒如果在諮商過程中被當事人觸動、引發,那甚至會干擾諮商工作,減低對個案的專注力和專業表現。例如,心理師小時候曾是目睹家暴的孩子,或本身即家暴受害者,當個案的議題也相同時,心理師很容易過度同情這個案,可能忽略他其他的問題或需要,也或許因此感到無力與無助,而失去部分助人的能力。

覺察不相關事件的間接干擾

有些人經歷和當事人現況不是直接相關的事件,也會造成些干擾。曾在督導時,受督心理師覺得自己對罹癌的當事人無法非常貼近,諮商過程不太順暢。討論中,心理師一開始想到可能和他自己母親多年前也罹癌有關,但慢慢深究,又覺得不像是這件事的「干擾」。畢竟,他母親復原狀況很好,這幾年定期追蹤也都正常,並不讓人擔心。反而是陪伴母親治療癌症的經驗,讓他對癌症治療有較多的認識,對此個案工作有些正向的助力……。於是,我再問:是否還有讓你不安焦慮的類似事件?他想了想,提起十多年前,自己經歷了一場大車禍。說著說著才發現,個案罹癌的狀態勾起了心理師在那意外事件裡的死亡焦慮。

我督導時,遇過很多次心理師和個案有類似傷痛失落經歷,而不自覺地忽略這個傷痛議題,「不敢」進行深入探究的狀況。我曾和一位很有經驗的受督者,一起討論他有點卡住的個案工作。我聽了受督者對個案家庭狀況的描述,感覺很特別的是,此個案都沒提到父親,心理師似乎也漏掉了。我好奇地問受督者,他才愣了一下說:「好像第二次諮商時,當事人有提到,他父親兩年前意外過世。」令我更驚訝的是,心理師對此部分,完全沒有進一步探問當時發生的經過和後續的影響。我忍不住關心受督者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嗎?以他的諮商能力和經驗不可能疏忽這麼重要的線索。這位心理師沉默了一會兒,眼中有淚地告訴我,數月前身體一向硬朗的祖父突然過世,祖父和他很親,是小時候父母上班時,主要照顧陪伴他的人。心理師正經歷著祖父突然離世的傷痛,在初談的書面資料中又沒看到家庭圖,沒有心理準備的狀況下,當下自然無法觸碰這同樣的失落議題。

對於「經驗」之於心理師,我是這樣認為:心理師也是人,自會經歷很多生命必經的各式歷程和挑戰,這些悲痛、失落、痛苦、挫敗的「經驗」,不論是何時遭遇到的,都必須勇於面對,並細細體會、探索與處理。然而,通常也沒有所謂完全處理好,不再影響我們的時候。因此,要隨時面對自己內在的情緒波動,並在工作中保持良好覺察,讓其干擾減少到最低。特別注意:不能隨意「將心比心」。

在諮商中,心理師適時地運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當事人產生好的連結,自然是有助於工作進行的;但也需要小心因此不自覺地將關注力轉回自己身上的問題。 遇到和自己「很像」的個案,一定要先讓「帶著相似經驗」的自己退後一點,更專注在這位獨一無二的個案和他獨特的經歷上面。

 
 
【相關課程】
2022/12/09-2023/01/13 曹中瑋《懂得的陪伴》深度導讀五堂講座

 
 

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syGarden Publishing Company
電話─886-2-2702-9186 傳真─886-2-2702-9286 e-mail─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106台北市大安區台北市信義路4段45號11樓
【心靈工坊門市】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53巷8號2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