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裡的哲學家》 |
Troubled Voices : DGnstories of ethics & illness |
|
作者:李察.詹納(Richard Zaner) 譯者:譚家瑜 書系:Caring 007
定價:260 元
頁數:288 頁
出版日期:2001 年 11 月 01 日
ISBN:9573016346
|
|
|
|
【媒體露出】 哲學新媒體|【泛哲學】在生死一懸的醫病現場,哲學可以帶來怎樣的思考?淺談醫療倫理
作者以其擔任「臨床倫理顧問」工作二十多年以來,所實際參與輔導協談之真實案例,透過對醫病對話的細膩描繪,勾勒出醫療決策過程中所蘊含種種醫學倫理及醫病溝通之議題,既呈現了一個哲學家參與臨床醫療工作而發揮其效用的摸索歷程,也向讀者傳達了:「醫學倫理的思維」對醫護人員每日醫療工作的執行,以及病患權益與尊嚴的維護皆有無比的重要性。無論是對醫療專業工作者、醫學生及關心醫學倫理的社會人士,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謝博生(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前院長、現任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處召集人)
本土的傳統助人系統(宗教、互助會、親屬、同誼等)的核心價值與西方的文化價值向來各有各的堅持,個人只有在孤伶伶的情況才會找西式輔導,甚至只有在相當的教育程度才能從諮商的過程獲益;另一方面,輔導或心理治療有自己的基本專業思維,不輕易與民間知識妥協。詹納的作法卻超越了這些矛盾,直接跳過醫療專業,將醫療所帶來的人文問題放回到人情義理來解決,這點給我甚多啟發。我們發現,倫理的調解遠比任何心理諮商有效,因為許多心結並不是心理的,或者只是藉著心理表達,但關鍵卻在日常生活的倫理義理裡頭,只要稍微在病床為病人及家屬作一點人情義理的功夫,可以造成很大的差別。本書的出版,我想將之推介給病床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也許他們因為學到詹納的例子,懂得為病人帶來不一樣的照顧。 --余德慧(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作者李察.詹納雖然是位哲學家,但又不只是哲學家,他瞭解醫療界的種種道德衝突其實透露了強烈的人性需要與渴求,他一面訴說傾聽病患心聲時所得到的啟示,一面讓讀者深入認識醫療問題的人性面,對現代哲學家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更廣泛的概念。 --艾瑞克.柯賽爾(Eric Cassell,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教授)
本書是第一部敘述醫療倫理顧問養成經過的著作,作者曾經協助多位醫生、病患及家屬度過難纏棘手的醫療困局,再透過他們的故事訴說個人經歷,一再教導讀者在面臨生死關頭時要發揮道德智慧及道德勇氣。 --朗尼.柯萊弗(Lonnie Kleiver,美國南方美以美教會大學宗教研究教授) |
|
本書目錄: 醫療倫理新思維謝博生 7 回到人情義理余德慧 9 病患的心聲和選擇劉秀枝 17 唯有「同理」陳豐偉 21 原序艾德蒙?裴勒格利諾 27 前言 39 醫療倫理面面觀 49 醫生們擔心的都是些具體明確的醫療狀況,而我,我如何才有能力挑起責任,甚至負擔義務呢?而我能承擔什麼責任?又該向哪些人負責? 凡事總有開始 65 到了新生兒加護病房,我才得知有對雙胞胎不但出生過早,而且嚴重先天異常。「麻煩的是,」主治醫師告訴我:「我們沒辦法讓父母瞭解寶寶的情況,媽媽表示過一點意見,但爸爸一句話都沒說。我們有必要知道爸爸的想法……」 冰啤酒與老朋友 81 其實,歐老太太早就瞭解自己的狀況,還曾數度想討論死亡問題。但歐老先生就是沒辦法跟她談,因為那意味著他得面對即將失去她的事實。當醫生問他是否知道太太的心願時,他竟愣得說不出話來。 擺脫良心譴責 99 這對夫妻的家庭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基本教義派」教會,而且都熱心參與宗教工作。由於女方未婚懷孕,雙方家庭都當他們是罪人,當他們生下有問題的寶寶,家人又說是「上帝的懲罰」。他們既要面對孩子生理異常、必須長期住院的事實,又要承受良心譴責的壓力、雙方家庭的指控。 渴望做正常人 113 即使我已經為戴克斯或其他病人提供過不少次諮詢,但湯瑪斯的情況依然讓我十分困擾。毫無疑問的,湯瑪斯還有能力替自己做決定。雖然他出現過憂鬱症狀,但別人卻因此忽略了他心裡的想法。 魚和熊掌之間 129 我一走進病房,小倆口迎面拋來我不知如何作答的問題:「我們非墮胎不可嗎?我們應該這樣對待我們的寶寶嗎?墮胎實在太可怕了,」艾太太斷然表示:「當你沒有任何好的選擇時,你會怎麼辦?」 「我就飄在那兒……」 151 我好像到處在飄。我聽見像救護車那樣的警笛聲,一聽到那響聲,我就忽然跟救護車在一起了。接著我又飄了下來,正好降落在救護車頂,沒想到頂上全是又粗又尖的倒鉤,刺進了我的身體,而我竟然可以透視車裡的情形…… 這算什麼選擇? 169 由於醫療界目前仍然無力阻止囊狀纖維變性基因侵害人體,也找不到預防未出生或已出生寶寶罹患此病的仙丹妙藥,因此「防患未然」的意思就是「墮胎」。但如果選擇墮胎就表示要違背個人基本道德觀念,那這算什麼「選擇」? 「那該死的機器……」 197 對許多罹患末期腎臟病及接受洗腎治療的病人來說,他們永遠忘不了「那該死的機器」所帶來的併發症和無所不在的死亡陰影。有些病患認為,洗腎是一種將他們從鬼門關救回來的「奇蹟」;有些病人則認為,洗腎機好像一種長期桎梏病人、卻又帶著某種人性的幽靈。 不提問題,怎知答案? 213 我們原先以為范老太太沒有家屬,但有一份「預立生預囑」;過了三天以後,才發現她有家人,卻沒有「預立生預囑」。當初如果不問她問題,就不會知道這些事情;不提問題,永遠不會知道答案。 結語 241 〈附錄〉當現象學家走進醫病田野龔卓軍 261 延伸閱讀\
279 參考書目 283 |
|
 |
無 |
|
|
★聯合報讀書人新書金榜。 |
|
|